HMS出海,華為給自己“油箱”上打的一塊補丁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幾天前華為在巴塞羅那舉辦的那場發(fā)布會上,真正的主角并不是什么折疊屏旗艦、筆記本、平板這些硬件,而是華為在發(fā)布會上宣布的圍繞HMS服務構建的生態(tài)戰(zhàn)略。
被谷歌擊中的“油箱”
如何形容HMS對于華為的重要性呢?其實掌門人任正非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在一次內部講話中他表示,面對美國的制裁,華為的CBG(消費者業(yè)務)身上有兩個“彈孔”,雖然沒擊中“心臟”,但是擊中了"油箱”,任正非說道:“補洞要快過油漏,生態(tài)構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做好“長征”的準備?!?/p>
這里的“油箱”指的就是華為在移動終端領域的生態(tài)建設。彼時的背景其實都很清楚,由于美國的制裁,谷歌取消了對于華為手機GMS服務的授權,華為手機的海外戰(zhàn)略遭到了嚴重打擊。后續(xù)華為不得不重新調整全球戰(zhàn)略,海外市場大幅收縮。
從最終的效果來看,谷歌的這一發(fā)子彈,的確擊中了華為的油箱。
在任正非的這次談話后不久,華為在HDC.2019(華為開發(fā)者大會)上正式帶來了華為移動服務(Huawei Mobile Services)。而前兩天的發(fā)布會,其實就是其在海外市場的首次亮相。HMS的推出,其實就是華為給自己的“油箱”上打的一塊補丁。
誰都知道,華為HMS服務是對標谷歌GMS服務的產品,其依附于華為手機硬件終端及操作系統(tǒng)(目前主要是EMUI,未來還有鴻蒙OS),其主要參照對象是谷歌在Android操作系統(tǒng)上擴充的GMS服務。
從產品和功能層面而言,華為HMS服務有兩個核心部分:HMS Core和AppGallery應用商店。
HMS Core目前已經歷多個版本迭代,目前已公開相關開發(fā)及功能文檔的是2.0和4.0兩個版本。早期的HMS Core 2.0版本僅實現(xiàn)了移動服務的雛形,包括推送服務、支付服務和游戲服務。
相比于早期版本,HMS Core 4.0版本進一步拓展了地圖服務、廣告服務、云空間服務等,使HMS Core服務的可用性獲得大幅提升。
AppGallery應用商店就很好理解了,其實就是Google Play的海外替代版,作為Google Play不能使用后的應用獲取、分發(fā)渠道存在。
除此之外,還有華為自家的應用矩陣,包括云服務、瀏覽器、智能助手、錢包、音樂、視頻、主題、閱讀器組成的華為移動應用陣容等等。這些應用的作用就是內容源和服務商的接入整合,做到盡可能的代替GMS中對應服務。
為什么HMS對標的GMS如此重要?
當然,這種替代并不是一句話的事情。
為什么谷歌的GMS服務對于海外用戶如此重要?以至于其缺失就能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購機選擇?
谷歌GMS服務可分為功能與配套應用兩個層面。其中功能是指GMS服務為移動終端配套打造的同步和推送兩大業(yè)務,是手機類終端所必需的。
配套應用是指GMS服務所附帶的谷歌系全家桶App,主要包括谷歌搜索(Google Search)、谷歌地圖(Google Map)、谷歌云盤(Google Drive)、谷歌郵件(Gmail)、谷歌商店(Google Play)、谷歌視頻(Youtube)、谷歌相冊(Google Photos)、谷歌視頻聊天(Google Duo)等。
很多人將谷歌GMS服務的不可替代性理解理解為配套應用的不可替代性,這話雖然不假,但也并不全面。
實際上,GMS的同步和推送服務,對于硬件設別廠商和應用、服務提供商來說更為重要。就比如推送服務,谷歌通過服務將“App-操作系統(tǒng)”、“App-設備”、“設備-設備”聯(lián)系起來。建立一套標準、完善的信息推送機制。
這和國內App軟件開發(fā)商所實現(xiàn)的推送來自App自有功能有本質區(qū)別,后者需要在系統(tǒng)后臺持續(xù)加載應用,因而對手機的性能與續(xù)航都產生影響。
相比之下,GMS服務的推送功能在Android操作系統(tǒng)層面實現(xiàn),避免很多問題。(關于這部分的內容,之前我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煩人的安卓推送有治了!「統(tǒng)一推送聯(lián)盟」建立的背后》,大家可以點擊詳細了解。)
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免費開源的AOSP和商業(yè)化的GMS服務授權,構成了自己的強大生態(tài)體系。在這套體系下,用戶被一種谷歌的應用和服務深度捆綁,同時軟硬件廠商、服務提供商也要在谷歌的授權和規(guī)則下運行,形成了高度的用戶粘性。
在這種深度的生態(tài)體系下,想要完成替換就必然面臨推倒重來的開發(fā)成本以及高度的用戶門檻。
谷歌停止GMS服務授權之后,華為手機就面臨一系列的核心服務和功能的缺失,這對于國外的用戶和開發(fā)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所以在停止授權之后,華為在去年就拿出了一些“沒有辦法的辦法”。比如號召用戶自己手動安裝GMS服務,甚至還在自家的零售店推出了安裝谷歌GMS框架的服務。
在24號的發(fā)布會上,余承東將自家的HMS生態(tài)和蘋果的iOS、谷歌的GMS并列。這表明,HMS就是沖著全球第三大移動生態(tài)去的。
HMS的機會和挑戰(zhàn)
HMS有這樣的實力嗎?至少我認為優(yōu)勢還是存在的:
HMS服務目前已經完成了服務、應用層面的初步生態(tài)構建。前面我提到,在經過幾個版本的迭代之后,HMS無論是服務還是功能都具備足夠的完善度,包含推送、支付這樣的核心服務,同時也包括應用商店、云服務這樣的。
雖然這些服務對于海外用戶來說是一套全新的體系,但相關的服務其實是經過了中國大陸數(shù)以億計的設備和用戶檢驗過的,具備非常高的完善度和可靠性。
其次就是華為在云、AI領域擁有非常強的技術實力和應用經驗。華為強大的云服務,是HMS的堅強后盾,以其為基礎華為建立的一系列同步、推送及存儲業(yè)務擁有非常扎實、深厚的實力。
同時從這次發(fā)布會就可以看出,華為在HMS服務中添加了大量AI相關產品,包括機器學習服務以及可能相關的分析服務和線上身份快速驗證服務等。在這些AI技術的應用上,華為向來都敢于嘗試和創(chuàng)新,麒麟處理器的NPU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要忘記,華為每年還擁有數(shù)億體量的硬件設備出貨量和用戶規(guī)模。不僅僅是手機,華為的"1+8+N"戰(zhàn)略在多終端進行布局,高市場份額的自有硬件終端將為華為推廣HMS服務提供良好的用戶基礎。
事實上,還有一點被很多人忽略:海外市場并非是鐵板一塊,甚至谷歌自己對于華為也有一絲曖昧的情愫。
為什么華為這次要在歐洲推出HMS服務?你可以說,歐洲是華為在海外的重要市場,但不要忘了還有一層關系:歐盟與谷歌的多年來的恩怨糾葛,其實有利于HMS在歐洲市場的立足。
近些年相信你們經常會聽到歐盟針對谷歌、微軟、蘋果這類巨頭開出天價罰單的新聞。這背后,其實是歐盟出于維持市場平衡和保護歐洲本土企業(yè)的目的。其中,谷歌是所有美國科技公司中接受罰單額度最高的公司,且相關處罰與GMS服務高度相關。
2018年,根據(jù)歐盟反壟斷部門調查文件內容,歐盟認為谷歌通過GMS服務強制要求手機廠商搭載自身搜索引擎、瀏覽器等服務和產品,構成了壟斷競爭。
歐盟向谷歌開出了高達43.4億歐元的罰單。如不結束這一行為,谷歌將面臨平均5%日營收的罰款。作為反制,谷歌公司決定對歐洲地區(qū)手機廠商搭載GMS收取40美元/臺的OEM授權費用。
可以看出,歐盟市場和消費者對于谷歌的“霸道”也早有不滿,HMS服務此時進入實際上也是扮演的“鯰魚”的角色。
與此同時,作為一家商業(yè)公司谷歌天然沒有與華為交惡的動機。所以在對于華為的限制上,谷歌的態(tài)度也比較曖昧,畢竟這意味著其放棄了一家每年擁有數(shù)億出貨量的品牌商。從商業(yè)角度來看,這對于谷歌自身也是損失。
而對于華為來說,做大做強HMS自然是最有利的結果,而這也并不意味著華為要與谷歌徹底“割袍斷義”。目前來看,說HMS真正替代谷歌GMS還為時尚早,尋求與谷歌的關系修復和戰(zhàn)略合作也是華為不能放棄的目標之一。
“在過去的10年里,華為一直與谷歌保持合作,為用戶帶來優(yōu)質的體驗,構建更好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們一直是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員,始終致力于與谷歌及其他合作伙伴進行長期合作。除谷歌生態(tài)外,我們現(xiàn)在也推出了華為應用市場,充分利用5G等新技術,賦予開發(fā)者創(chuàng)造全新消費體驗者的能力。”余承東在之前的發(fā)布會上釋放了與谷歌繼續(xù)尋求合作的誠意。
有意思的是,就在24號HMS服務推出之后。就有多個外媒報道表示,谷歌正在白宮申請尋求繼續(xù)與華為展開合作。如果后續(xù)有轉機,相信HMS生態(tài)的海外擴張之路會有一個新的局面。